概括

这本书只浅浅地读了前一半, 总体感觉知识面是铺的很全的, 但是由于本人相关知识匮乏. 很多内容没有能够吸收, 先暂时浅读一半. 搁置.

  1. 投资要投那些行业集中度高的行业, 局势清晰, 回报高. 比如白色家电.
  2. 投资要投有定价权的企业, 如茅台. 上一点也是这个理
  3. 必须区分清楚“赌赢了”和“赌对了”是两回事

书摘

不可否认,每个投资人都有自己的能力边界和局限性,但只要认识到了局限性的存在,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它的制约

长期牛股 什么行业易出长期牛股?行业集中度持续提高的行业。因为这样的行业有门槛,有先发优势,后浪没法让前浪死在沙滩上,易出大牛股。相反,如果行业越来越分散,说明行业门槛不高,既有的领先者没有足够深的护城河来阻止追赶者抢夺其市场份额,这种行业一般是城头变幻大王旗,各领风骚两三年

好公司的两个标准 一是它做的事情别人做不了;二是它做的事情自己可以重复做。前者是门槛,决定利润率的高低和趋势;后者是成长的可复制性,决定销售增速

如果二者不可兼得,宁要有门槛的低增长(可持续),也不要没门槛的高增长(不可持续)。门槛是现有的,好把握;成长是将来的,难预测。

互联网的本质是“人生人”,优势在于能以极低成本服务无数客户,规模效应体现在“人多”,二八现象不明显,是典型的散户经济,得散户者得天下

银行业的本质是“钱生钱”,规模效应体现在“钱多”,80%的业务来自20%的客户,二八现象显著,得大户者得天下,而且那20%的大客户是需要线下的高端服务的,这就是网络银行至今在欧美日韩都没有很成功的案例的重要原因

新兴行业讲的是需求快速成长的事,不必纠结于供给。而传统行业则只有控制供给,企业利润才能快速增长

乔治·索罗斯说:“凡事总有盛极而衰的时候,大好之后便是大坏。”约翰·邓普顿说:“要做拍卖会上唯一的出价者。”查理·芒格说:“倒过来想,一定要倒过来想。”卡尔·伊坎说:“买别人不买的东西,在没人买的时候买。”巴菲特说:“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时我恐惧

不接下跌的飞刀

。估值高的股票本身估值下调的空间大,加上这类股票的未来增长预期同样存在巨大下调空间,因此这种“戴维斯双杀”导致的下跌一般持续时间长而且幅度大,刚开始暴跌时不宜逆向投资

最后,看股价暴跌本身是否会导致公司的基本面进一步恶化,即是否有索罗斯所说的反身性。贝尔斯登和雷曼的股价下跌直接引发了债券评级的下降以及交易对手追加保证金的要求,这种负反馈带来的连锁反应就不适合逆向投资

对于灾难的发生,每个人都很难过,但是投资决策不应该加入感情的因素。

A股的情绪波动容易走极端,因此“人多的地方不去”是至理名言

作为投资者,我们能分辨清楚的就是市场的错误定价在哪个板块以及错误的程度有多大,然后远离被高估的板块,买入被低估的公司。至于市场要等多久才会进行纠错,纠错前会不会把这种错误定价进一步扩大,就不是能够预测的了

在大多数时候,真理在大多数人手里;在少数时候,真理在少数人手里。如何区别这两种情况呢?一般说来,趋势的初期和末期,就是真理在少数人手里的时候

买早了还得熬得住,这是逆向投资者的必备素质。投资者必须明白一个道理,市场中没有人能够卖在最高点、买在最低点

由此可见,流动性一旦收得紧了,很多东西的价格就会撑不住,其中的道理很简单:所有的价格其实本质上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就是说你的资金跟你所有东西的价格之和其实是一致的

右侧投资 常有人说,在A股做价值投资难,概念股满天飞,好公司没人要,便宜的股票买入后往往变得更便宜

公司有四种:好的、平庸的、烂的、看不懂的;股票也有四种:被低估的、合理的、被高估的、估不准的。人的知识、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因此看不懂的公司占了一大半

所谓的投资,就是牢牢抓住这个定价权。就像茅台,整天在涨价,日子太好过了,怎么提价都有人买,为什么呢?就是有这个定价权

选股票,一定是先选行业。就像买房子,一定是先看社区,社区不行,房子再漂亮也不行

我认为现在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比较大,但是本金永久性丧失的风险不大。因为市盈率在10倍,我觉得是中国的低点

同一件事,看多者和看空者往往作截然不同的解释——你看到的是你想看到的。

两个卖鞋的人到了光脚岛。悲观者说,这里人不穿鞋,卖鞋根本没市场。乐观者说,这里人没鞋穿,卖鞋市场巨大。短期看来,悲观者是对的,因为短期内要改变岛民的穿鞋习惯是很难的。长期看来,乐观者是对的,因为岛民迟早会认识到穿鞋比光脚舒服。同一事情两种解读,往往是考虑的时间跨度不同

所有的社会学规律都有反例,股市中更是如此。股市中的任何规律、方法只能提高你的成功率,没有百战百胜的灵丹妙药。我说吸烟有害身体健康,你说你三舅爷是个大烟枪但活了99岁。我说低估值价值股平均跑赢高估值成长股,你说你买的那个100倍市盈率的成长股已经涨了5倍了。我说的是规律,你说的是个例。咱俩都对,只是我对得更有代表性一些

正如乔尔·格林布拉特(Joel Greenblatt)所说,第一,价值投资是有效的;第二,价值投资不是每年都有效;第二点是第一点的保证

在建立研究方法之前,必须区分清楚“赌赢了”和“赌对了”是两回事

我认为彼得·林奇说得对,他说当有人告诉你“A公司是下一个B公司”的时候,第一要把A卖掉,第二要把B也卖掉。因为第一,A永远不会成为B;第二,B已经被当作成功的代名词,说明它的优点可能已经体现在现在的股价中了

客户彻底放弃了他们,因为机构客户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基金经理的风格飘移

这说明在季报公布出来的业绩中,成长股很容易低于预期,而价值股很容易超出预期,因为未来不会有乐观者想象的那么好,也不会有悲观者想象的那么差

公司的品质好坏,关键是看能不能具有定价权。并不是说消费品就好,投资品就不好,关键还是在于有没有定价权。

对品质的判断,第二个要注意的是差异化竞争和同质化竞争的区别

我认为做一个证券分析师就很有先发优势。做10年之后,和新进来的人相比,你的市场影响力、在行业内的人脉、对行业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是个好行业。像外国的券商研究所里有60多岁了还在做分析师的人,也做得很快乐。但是,做程序员就不一定是一个好行业,可能3年就需要学一种新的计算机语言,除非你转型做产品经理。中国的很多行业就是这样,总是有后浪不断去推前浪,最后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这样的行业就很难受。

对行业格局的分析和对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理解是“道”,财务分析只是“术”,但是后者对前者起着验证和把关的作用。

最后钱都被平台赚走了,内容公司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比如说高端酒是得品牌者得天下,中低端酒得渠道者得天下。中低端酒的品牌忠诚度没有那么高,就看谁的渠道铺得更广,管理得更精细

国家给的寡头垄断(例如公用事业)往往伴随着价格管制,长期投资回报一般不会太高。只有市场竞争、行业洗牌后产生的寡头垄断才有定价权